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、青岛老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邹勇专注收藏二十多年了,与青岛城市发展有关的各种单据、证件等资料,发黄的、卷边的、破损的配资查股网,一般人眼中是废纸甚至垃圾的纸片片,在他眼里都是宝贝。6月中旬造访他位于市南区西镇的历史文创工作室时,半岛全媒体记者看到了他堆积于地上、桌上、箱子里的各类毕业证,据说有数百张,大大小小各式各样,颜色各异琳琅满目。“这些毕业证书代表了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,也反映了青岛市的教育精神和文化,以此也可以看出我们教育历史中的一些社会变化。”一个上午时间,邹勇向记者讲述了他收藏的毕业证背后的故事。
由毕业证见证普通人的烟火人生
一张张毕业证,都是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学习生活的记录,这一个个名字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?“我手里拿的是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校长田丹签发的临时毕业证明书,田丹是青岛一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校长。”邹勇说,“这个学生叫王福荣,我不知道他是谁,但证上注明他是平度人,我就咨询了平度党史办的王永学主任,查到了他的信息。王福荣是个体育健将,曾在第一届全运会上为山东代表团夺得金牌,多次得奖,在1984年曾任山东省体育学院的副院长。这也算是这张证书有了一个很清晰的注脚。”
展开剩余87%邹勇拿出塑封在一起的两张毕业证,照片很明显是同一人,王燕的初中、高中毕业证。邹勇介绍说:“这两张毕业证书同属一位叫王燕的同志。在去年的毕业证书展上,有一位老师来问有没有十七中的学生,看到了这张毕业证。他后来联系了十七中学校,最后又联系到这个学生王燕。王燕去年已经78岁高龄了,她也和我通了电话,说证书是因为几次搬家遗失了,很感激我能收藏她的毕业证。”
邹勇指着下面的高中毕业证说:“这张高中毕业证是1965年6月青岛十八中时任校长王基红签发的。‘毕业证书’四字中间钤印‘青岛市第一教育局’公章,下有‘5届高字第5号’字样。根据毕业证所贴照片上的信息记载,这张照片是青岛先进摄影社拍摄的。”邹勇特意做了调查,发现上世纪60年代先进摄影社在青岛曾有三个门店,分别是嘉禾路24号、小阳路(今人民路)251号、兴隆路49号。“据知情人介绍,王燕曾在青岛十六中教英语,但具体哪一年开始的并不清楚。”
从“证”中窥见教育及政区沿革
在邹勇看来,收藏是一个自我认知逐步提高的过程,随着收藏时间和藏品的双重累积,随着对藏品的不断学习和梳理,邹勇发现,很多藏品内在脉络都已经开始连接,有触类旁通的感觉,他对文献类收藏越来越有心得了。“你看那时候的毕业证都是有骑缝章的,一半盖在毕业证上,一半留在学校档案的存根上。”邹勇提醒记者。
在对毕业证书的梳理中,邹勇发现了一些学校校名的改变,以及政区沿革。“这两张毕业证书,一张是1950年青岛市绥远路小学代理校长彭修签发的,一张是1964年包头路小学校长签发的,包头路小学是从青岛绥远路小学改名而来。”
邹勇指着塑封在一起的另两张毕业证说:“这张是1953年青岛市贵州路市民业余学校发的毕业证书,钤印“青岛市台西区人民政府印”方章。可见当时这还属于咱们青岛市台西区,台西区这个编制在1963年就取消了。下面这张是青岛市上海路小学校长杨端玺1953年签发的毕业证书。上海路小学的前身是青岛尚德小学。”
翻着桌上略显杂乱的各色毕业证,邹勇历数:“青岛九中以前叫礼贤中学,德县路小学以前是明德小学,圣功女子学校是现在的七中;文德中学是后来的八中,现在已经没有了,那里现在是青岛教育科学院;崇德中学是十一中……”邹勇表示,自己收藏这些毕业证书,既是对这些普通人成长历程的记录,也是对青岛历史的一些补白或充实,“这些毕业证书代表了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节点,也反映了青岛市的教育精神和文化,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教育历史中的一些社会变化。”
知名老校长引发故纸情缘
邹勇收藏毕业证书的时间有20多年了,所藏毕业证年份从民国早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,大约有几百张,涵盖青岛的绝大部分学校。“这是1952年6月,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吕品签发的一个肄业证明书,”邹勇拿起装在透明薄袋中的一张证书,介绍道,“据翟广顺老师书籍显示,1949年9月,私立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成立,成为青岛艺术教育的先驱。当时的学校董事有陆侃如、王统照、王哲、郭梦家等,校长就是吕品,驻址在观海一路29号,设绘画科和先修班。”
邹勇收藏的毕业证书很多跟当下的奖状相似,无论大小还是纹饰。“这是一张1943年由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中学校长连索兰卿签发的奖状,”采访中,邹勇特意抽出这个奖状,讲述这位校长的故事,“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中学就是咱们现在青岛二中的前身,连索兰卿是女子中学的创办人之一和首任校长,在青岛二中的历史上留下了很重要一笔。”
邹勇介绍说,1924年5月20日,学校被命名为“青岛市公立女子两级小学” 亦称“青岛市公立女子小学校”,校长为连索兰卿女士。在校内东侧新建了平房教室6间。1924年至1937年,连索兰卿校长确立了“旨在养成儿童健康的体力,劳动的身手,科学的头脑,艺术的兴趣,社会的能力,团体自治等的习惯和精神”的教育目标,并推行“自学辅导与启发式混合教授”的教学方式,经常举行观摩开放活动。
“连索兰卿的丈夫叫连之铎,我收藏过他的东西。后来,我有缘和连索兰卿的后人连石教授取得了联系。连石是北京一个医院的教授,他在2021年也专程来到青岛,在杨明海老师和学校校长孙晓东的共同陪同下,参观了学校的校史,由此也延伸出一段故纸的缘分。”邹勇笑道,“我了解连石他们家,比他了解他爷爷他奶奶都多。”
毕业证后的“礼贤”故事
“我现在拿的这张毕业证书,是1941年由青岛私立礼贤中学校长刘铨法签发的,刘铨法字衡三,山东文登人,曾任青岛私立礼贤中学校的校长,还曾担任学科‘射影几何学’教学工作,也是青岛早期著名的工程师,其工程师注册编号是第3号。他也设计了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,如回澜阁、红卍字会、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、平度沙梁的文昌阁等,都是出自他的手笔。我也有幸收藏到他的儿子刘汉耀的一个课件,也算是一段难忘的缘分。”说起自己收藏的毕业证书,邹勇如数家珍。
据邹勇介绍,十几年前,他多次诚恳的言行打动了沧口某藏家,获其转让一份1937年《青岛私立礼贤中学校同学录》,从此,“礼贤”这两个字就印在了脑海里。后又相继收藏了1933年版同学录和多份不同时期的礼贤中学毕业证书。“岛上人称小j者,起早贪黑游走大街小巷,不论早市夜市,都有他勤劳的身影。他收转的老物件,每每被我看上,只要价格差不多,也就结缘了。”
邹勇说的刘汉耀的“课件”即这张1935年青岛礼贤中学校高中工程科建筑工程图,绘制者刘汉耀,批阅者刘铨法,年级显示高中二,号数肆。“这是一张礼贤中学校工程科的历史见证,虽然只是存在部分,但有刘铨法和刘汉耀两个名字,已经是很难得的故纸了,”邹勇表示,“刘汉耀是刘铨法的长子,1933年考入礼贤中学。据相关史料得知,刘汉耀在建筑方面也多有建树,而且在青岛解放时为保护自来水厂做出了贡献,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青岛自来水厂厂长。1957年,刘汉耀兼任过月子口水库(今崂山水库)的建设总工程师,1959年,主持设计了青岛人民会堂。刘铨法与刘汉耀父子的青岛佳话,随着这张残缺故纸的面世,又在岛城传播开来。”
在邹勇看来,收藏青岛故纸,才能讲好青岛故事。在收藏青岛历史文献的过程中,邹勇也见证了青岛的历史过往,传播着青岛的历史文化。
(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)
发布于:山东省瑶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